治理水泥粉尘 为建设美丽成都贡献力量

治理水泥粉尘 为建设美丽成都贡献力量
发布于:2012-12-17 11:42:00  浏览:

       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审视我市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市本着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向工地扬尘宣战,治理施工现场扬尘问题;在这项工作的推进中,围绕着制造工地扬尘的现场搅拌,职能部门不忽视、不放任,充分认识,深入研究,厘清思路,创新方式,围绕着建筑行业如此“边缘”却又对城市环境有着影响的建筑材料,做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还工地清爽,建美丽成都,在这里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实干。
       夯实基础性工作
       全域推广散装水泥
       走进今天的房屋建筑工地,你会发现全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已经完全替代了旧有的——混凝土都是用泵车拉到现场直接浇筑;砂浆也是用全封闭的罐装车拉到现场加水就进行使用,均不需要在现场加工搅拌;以前那种因为要进行现场搅拌而灰尘飘扬、污水横流的场景已经逐步成为历史。这一切,都归功于散装水泥在我市的推广使用。  
       说起散装水泥,市民朋友可能会觉得陌生。它其实是相对于袋装水泥而言,改变了包装方式后的水泥称谓。作为一种胶凝材料,是混凝土和砂浆生产的主要原料。散装水泥从生产厂家直接运输到用户手中,都不使用纸袋或其他任何材料的小包装,只能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如专用车、罐、船或集装箱,过程中不产生扬尘。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由于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也都是全封闭的,基本实现了“零粉尘”。而由于预拌化是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避免了现场搅拌行为,不仅提升了建筑质量,而且切实减轻了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们是更加环保优质的绿色材料,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施工现场的旧有状况在提升空气质量的迫切要求下需要进行改变;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特性正好符合改善大气环境、减少施工扬尘的需求。鉴于此,散装水泥在成都有了推广的现实意义和强大动力。
  在邛崃市的中心城区,所有的房屋建筑工地都“消灭”了现场搅拌,一个个预拌砂浆的储料罐矗立其间。该市在今年11月底就全面超额完成成都市委、市政府目督办下达的散水使用率目标任务,以及市政府目督办下达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中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使用量目标。其中,预拌砂浆的应用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使用率远超二、三圈层其他区(市)县,与中心城区已持平。邛崃市成为我市预拌砂浆“尾雁奋飞”的“领头雁”,也成为我市实现散装水泥推广“圈层联动”的一个鲜活样本。  
       我市散装水泥的推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我市自1992年开始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以来,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禁止在我市外环路以内和各区(市)县县城规划区内的建筑工程混凝土的现场搅拌,有效遏制了袋装水泥在现场搅拌混凝土时产生的粉尘污染,使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工作实现了一次跨越。但是,建筑工地仍然存在粉尘严重,空气质量不尽人意仍是不争的事实,而砂浆现场搅拌是原因之一。假如不把砂浆这一工地最后的“尘源”给予“剿灭”,那么就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治理工地扬尘。而“剿灭”这“最后尘源”的利器就是预拌砂浆。预拌砂浆的出现和推广使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场搅拌砂浆,提高了散装水泥使用量,更保证了砂浆质量,可以有效解决施工现场最后一个尘源。基于此,市建委在认真汲取兄弟省、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认真分析了预拌砂浆推广工作的难点和突破点后,围绕“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启动并大力开展了特点鲜明、成效明显的预拌砂浆推广工作,形成了符合成都发展实际的“一心两点四体系”的预拌砂浆推广思路和工作方式。
       我市“五大兴市战略”中,“三圈一体”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目督办继续将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纳入环境质量提升民生工程目标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目标;市建委则以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以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为指导,加强推散工作的“三圈一体,全域发展”。“主动推进‘全域禁现’,实现散装水泥特别是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的‘三圈联动齐飞’,这是一种创新和摸索。”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市有18个区(市)县散装水泥管理职责在建设系统,理顺了我市推散工作全域发展的机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市中心城区及二、三圈层区(市)县今年的散装水泥使用率分别达到80%、60%、55%的既定目标,形成了“三圈联动齐飞”的工作局面。
       全域推广推广散装水泥及其延伸产品——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成效是明显的,2012年全市散装水泥累计生产量达到1054.7万吨,散装水泥供应率达73.8%,较去年增加2.1%,超省住建厅下达目标2.6%;共减少粉尘排放51.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6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1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17万吨。今年,我市预拌砂浆行业也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态势。全市累计完成预拌砂浆产销量超220万吨,增长幅度达52%。目前,我市在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数量、产能、实际产量、市场供应量和使用率等指标上,均为全省第一;相应的配套物流数量和发展规模也在全国首屈一指。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立科学理论体系
       “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限制区域内,禁止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这是去年开始施行的《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中明文规定的。而这,仅仅是围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推广出台的有关政策之一。  
       在我市散装水泥推广工作中,一大鲜明特点就是为实现可持续和科学发展,主管部门及时结合工作推进,在不同时间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技术标准、行业管理标准、行政管理制度等。
       在政策体系方面,200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通过《成都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市政府138号令),明确了“五城区从2008年7月1日起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要求,开启了预拌砂浆推广的序幕。其后,市建委等五个委、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限期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通知》,将“禁现”从时间上以及地域上做出了明确要求,成为我市“禁现”的纲领性文件。另外,以设计、招投标、扬尘治理等环节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将政府令的要求落实到建设管理各个环节。今年,市建委下属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也下发了《关于加强预拌砂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就加强预拌砂浆质量监督管理提出要求。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正在形成。
       今年,《预拌砂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申报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公示。这是我市在预拌砂浆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个成果。负责该项研究的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秦钢表示,《预拌砂浆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研究目标是为预拌砂浆产业化提供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通过研究,获得普通干混砂浆的配比设计方法,提高砂浆技术性能和质量稳定性,降低成本;同时为工业废渣在干混砂浆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及其推广提供技术保障;还以发展干混预拌砂浆为主,以研发预拌砂浆产品、制定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规程为技术支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生产和工程应用技术服务,促进形成规范发展的预拌砂浆产业。  
       据了解,我市关于预拌砂浆的技术研究是一直伴随着实际推广,不仅关注于生产前端的产品质量、性能等问题,而且还关注应用技术层面。早在2008年,由市建委牵头,市散办组织,四川省建材院主编的《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规程》就由当时的省建设厅发布,在全国率先将企业生产建设纳入地方标准,强制执行;2009年,颁布《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预拌砂浆补充定额”》解决了预拌砂浆应用的瓶颈问题,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更多的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还在继续。实际工作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发展为实际工作提供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二者相辅相成,合力前进。袁筱 文 (摘自成都日报2012年12月17日第五版)